缓倾堆积层滑坡在我国西南地区分布广泛,是滑坡的一种特殊类型,其滑面整体坡度较小,传统极限平衡理论难以对该滑坡进行准确预测,且降雨作用下缓倾滑坡频发,对工程建设、交通运输和管道运输等产生严重的影响。因此,缓倾堆积层滑坡研究对防灾减灾具有重要意义。本文以洛带樱桃沟为例,对缓倾堆积层滑坡失稳机理进行系统分析,揭示了缓倾堆积层边坡参数弱化特征和渐近性破坏机理。论文采用“现场监测—室内试验—数值分析—模型试验”等多种研究手段相结合的方法,探讨降雨作用下坡体参数弱化效应及其渐近性破坏过程,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:(1)对洛带樱桃沟滑坡进行了原位位移监测试验,结合龙泉驿区降雨资料,分析了樱桃沟坡体的变形特征。研究发现:缓倾堆积层滑坡具有蠕滑的特点,且雨量越大,坡体蠕滑速率越快;坡体强变形区集中在土体和基岩交接面附近,蠕滑位移量从前缘到后缘依次减弱。(2)通过设置不同含水率的试样,进行直剪试验,对洛带樱桃沟坡体土和土岩结构面的参数弱化效应进行了研究。研究发现:随着含水率的增加,坡体土粘聚力呈现指数递减规律,而土岩结构面粘聚力呈现线性递减规律;坡体土和土岩结构的粘聚力衰减程度要大于其内摩擦角的衰减程度;当试样含水率较大时,坡体土和土岩结构面的粘聚力数值和内摩擦角数值基本相同。(3)基于龙泉驿区实际降雨数据,设置不同的降雨间歇工况,对洛带樱桃沟滑坡进行了数值模拟,分析了坡体渗流场、地下水位和安全系数的变化特征。研究发现:缓倾堆积层坡体的地下水位易受降雨的影响,且一次强降雨对地下水位抬升显著;相同降雨量下,随着降雨间歇时间的增加,坡体稳定性呈现先降低后增加的谷形变化规律;坡体安全系数对降雨的敏感性较强,但安全系数变化幅度较小;缓倾坡体坡向渗流能力较弱,降雨易在基岩面处积聚,对坡体稳定性具有长期不利的影响。(4)通过模型试验,分析了间歇性降雨作用下缓倾坡体变形和破坏机制。研究发现:缓倾滑坡的失稳过程为,降雨入渗—土体容重及孔隙水压力增加—坡体蠕滑变形、裂隙发育—坡脚软化滑塌、前缘坡体蠕滑变形加速、前缘坡体裂缝扩张—裂缝周围土体不断液化堆积在裂缝内、裂缝向下扩展至基岩面—坡体内部形成贯通排水通道、坡体排水能力增强—间歇性降雨使坡体水位升降变化、裂缝内液态土堆积高度不断增加、裂隙前部坡体水平推力增加、后部坡体抗滑力增加、贯通通道侵蚀周边土体形成软弱带—间歇期坡体内部水份从通道排出、水位急速下降、上部土体浮托力消失、软弱带在土重和水平推力的共同作用下发生液化诱发坡体前缘滑塌—中部坡体蠕滑变形加速—重复前缘滑塌过程滑塌逐渐从前缘向后缘传递,根据坡体的破坏特征得出,坡体破坏模式属于坡脚滑塌引起的牵引式破坏。